25.2.08

A Man for All Seasons

It was Oscar night so I was chatting with Miss Yue about films. I was talking about how gorgeous Daniel Day-Lewis was, how unbelievable that he was already 51, how I liked the Crucible and many of his other films, and how I thought he should play Christopher Newman in Henry James’s the American, etc.

And then some clips of the Oscar show on the TV reminded me of the film “A Man for All Seasons”, which I’ve only watched once, but found unforgettable. So the chat turned into –

Me -
Do you know the film a man for all seasons
日月精忠?

Her -
Yes, it's a good film. I've seen it but forgot about it.

Me -
Such a good film.

Her -
Will catch it again if it comes up on TV, etc.

Me -
It’s about Henry VIII's minister,
Someone called Moore,
Who was against the divorces.

Her -
Yes, English court.
It's been re-run on TV.

Me -
That day, many years ago,
I was preparing to go out to watch a 1430 show.
And it was about 1300.
I turned on the TV.
Turned to an English channel.
And that film was playing.
I watched it,
And could not bring myself to leave the TV.
Such a good film.

Her -
You saw the 1966 or 1988 film?

Me -
1966,
Paul Scofield.
There was a 1988 film?

Her -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5578/

Me -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0665/

Me -
So it is Thomas More, not Moore.
Well at least I got 4 letters right.

Her -
I must have seen it a long long time ago.

Me -
I didn't know it was a famous film when I watched it.
I only knew that it was good.

Her -
Yes, the 1966 one won many Oscars.

Me -
Have you read any Henry James?

24.2.08

畀個機會

今天難得有時間吃早餐,到IFC的麥當勞買了一個通粉餐。服務員把食物放到托盤上,再放上塑膠湯匙、叉子、攪拌棒和砂糖。我因為自攜餐具又不吃糖,所以四樣都不需要,於是要求服務員把它們拿走。服務員按要求拿走它們,然後轉身把它們都丟進垃圾桶裏。

我一陣急怒攻心,立刻質問她為何這樣做。年輕的女孩有點驚訝,然後答:"因為我掂過"。我沒有再質問她,可是吃早餐時越想越惱怒:那些塑膠餐具又不是甚麼經過消毒的東西,從來他們遞給顧客時都會碰到,顧客也照樣使用,他們碰到並不會構成不潔。問題是我並沒有碰過那托盤,更別說那些餐具。

吃過早餐後我找該店的管理人員討論這事,那經理說為了保持衛生,給了顧客的東西都會丟掉。我對這並無異議,問題是我並沒有碰過那些餐具。在討論期間那經理很有禮貌地說了兩次:"畀個機會我教好個同事"。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效、中聽、不卑不亢,也就作罷。

其實不久之前我在杏花邨的麥當勞也見過有員工在"無飲管日"派發飲管,我也問過原因,得到的解釋是"因為顧客要求"。唉。

麥當勞在這方面相當令人失望(不過快餐和環保兩個觀念本來就有點矛盾)。但"畀個機會我教好個同事"這句話說得很好,值得學習,適當的時候自己也可以用。

23.2.08

不朽

DSC00784

上圖的碑文清楚説明何謂"日久失修"。以前的香港政府在碑文裏寫上"不朽"二字,今天的香港政府根本懶得理會它失修到甚麼程度。在網上可以找到它破損較少時的照片,好像這幀

陶傑曾讚賞這篇碑文精準、莊重,原文在此。為免日後找不到這文章,故抄錄如下:

碑文欣賞 (陶傑)

去中環大會堂,有沒有留意過花園的兩扇銅門?
十字形的鏤空花紋,鑲一對雙龍銅雕,最有趣的是兩條龍頭頂上的,不是一顆寶珠,而是皇冠。
雙龍戲珠的造型,不管畫出來多麼活潑,由於叫人聯想 到紫禁城,隱隱然暴戾與森嚴。珠子換成皇冠,鑲接上大西洋那一頭,戰火之後新登基的是一個面容清麗的女皇,這頂皇冠,倒顯得端莊嫵媚。如此,那兩條龍張開嘴巴,不像要吃人,卻像在微笑。
這兩扇門,是為了紀念日本佔領香港期間而死亡的英軍,有中英對照的兩段文字註明。英文固然通暢,令人起敬的是中文:「此銅門為紀念香港義勇軍在戰時保土殉職及於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不幸身故者而建。鐫此以垂不朽,香港政府謹識。」
同是政府公文,只有五十個字,三個標點。除了講清楚一件事情,還顧及到用字、行文、語境之得體,「保土殉職」是陣亡的軍人,「不幸身故」則屬另案,可能是被俘或受傷,層次清楚。但同樣因為戰爭而死亡,同為香港歷史的一部份。「鐫此以垂不朽」,這六個字何其肅雅,香港今日還有人會寫麼?「不朽」,就是Immortality,不可隨便亂用,只能用於莊嚴貴重的場地,給予最高的敬意。還有一個「鐫」字,意思就是刻,兩字仍有細微的分別:鐫的是金屬,刻的是石頭或木頭,這是一道銅門,所以叫做鐫了,不叫「刻」。
凡紀念銘文,篇幅講求精靈,文字浪費不起。那時的香港政府不僅有常識,還有知識,連落款也乾淨利落,只有「香港政府」四個字,讀來鏗鏘,如果加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海外附屬領土」一串廢話,就會像一個嚕哩嚕囌的老人。因此政府的名字,宜短不宜長,像「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已經有十四個字。
五十多年前的香港政府,有沒有幾個文采師爺,無關緊要,佳好的文字,顯示識見和內涵。「香港政府謹識」六字,莊重如有千鈞。許多人說今天香港的中文低落,其實說的是錯別字寫多了,形容詞用少了,作文不懂得音色字義的排比。今天的中文低落,不是不會讀一個「鐫」,而是不曉得「鐫」和「刻」的分別,而是再也沒有了一份Sophistication,如果說語文是民族的靈魂,一通公文,觀今賞昔,也不必說是民族靈魂的墮落,只不過是不再時興。

陶傑的文章我是在拍攝上圖以後才讀到的。至於那銅門,我早已覺得它們漂亮。下圖攝於2005年。

DSC00063

自助借書

CIMG4343_thumb今天第一次使用圖書館的自助借書機。我十足一個大鄉里,不過其實機器很易用,一看就懂。

那機器的原理其實是以紅外綫讀條碼,先讀圖書證的條碼,然後讀者輸入自己的密碼,再把每本書上的條碼放到紅外綫下,然後取回圖書證,機器再吐出一張收條,完成。

17.2.08

馬拉松

DSC00774

今天12時半左右在銅鑼灣地鐵站出閘,聽廣播說崇光的出口非常擁擠,我正在想為甚麼會擁擠,一上到地面就看見馬路封了,有人在跑步。

!馬拉松!晌午已過還在跑!

都幾個鐘頭了,還在跑的人一定是最不專業、跑得最差的人。可是他們仍然在跑,跑不動的就步行。挑戰自己,堅持到最後的人是值得尊重的(當然,換了另一個角度,不自量力的人總有點可笑、可悲;而且幸好是星期天,又是一年一度,不然他們阻塞交通幾乎罪無可恕)。無所事事的旁觀者為他們鼓掌、打氣,有幾個穿着頭巾長袍的印尼女士尤其投入。

前進進。

8.2.08

利比亞。突尼西亞

終於住進一家喜歡又舒適的酒店。讓我真的感到開心的酒店不多,印象中有在土耳其Ürgüp住的洞穴酒店在十六湖住的那酒店、幾家香格里拉(台北、浦東、杭州),現在這家在Hammamet 的Sofitel我也喜歡,感到舒適、鬆弛。

今天突然覺得這趟旅途有點奇怪,因為我並不感到興奮、期待或放鬆。每天都只是按照指示活動,起牀、吃飯、上厠所、往左看、往右看。不用準備,也不用動腦筋。然而興緻也不特別好,活動途中也不特別高興。

近年雖然也有參加旅行團,但長途旅行大多仍然是自己計劃、孤身上路的(我一向如此),雖然事前準備功夫不少,途中也不無憂慮,然而印象深刻,也沒甚麼不滿意之處。

至於這趟旅行,我也沒甚麼可抱怨的,因為行程不至於太走馬看花,也有不少自由時間。老實說,就是我自己策劃大概也不會做得更好。可是卻總有一種美中不足、浪費了機會的感覺,大概是因為自己對行程、風土等等都體驗不深吧。煩惱沒有了,可是隨之樂趣也少了。

印象較深刻的體驗有:

其一。在的黎波里我們住在市中心的酒店,逛街挺方便。利比亞跟突尼西亞不同,不講法語,路牌上大都只有阿拉伯文,一點都看不懂,所以就算有自由時間也走不遠。有一次在大街上逛,轉了幾個路口,換了幾次方向,面前的路竟然與預期中的相去甚遠,於是只好原路折返。而且一個不戴頭巾(加上頭髮幾乎比男生還短)的單身東方女子在街上走,有點惹人注目,並不自在。

其二。既然走不遠,那就去泡咖啡館吧(利比亞不賣酒)。其實利比亞的女子是不會在沒有男性陪同下上咖啡館的,所以多數咖啡館裏清一色都是男人。我上過一次,我當然是全場唯一的女子,不過我是遊客,沒有問題。一個人冷冷清清地在露天茶座擱起雙腿休息,邊呷飲料邊聽音樂,其他客人各自吸其大水煙,相安無事。

其三。利比亞的人相當友善,可能由於遊客仍然不多,有時街上的人會向我打招呼。說的是ni hao,而不是無聊地胡亂喊konnichiwa。有一個擦身而過的年輕人對我說:Welcome to Libya;又,在雜貨店(有團友管那商店叫超級市場,我說那是士多)購物時遇到一個男人,他問明我是中國人後,除了ni hao,還說了歡迎光臨,又說自己去過不少中國的地方,而深圳實在人太多了。看來利比亞和中國的關係着實不差。而在突尼西亞,因為通常並非住在市中心,自由時間多在大酒店裏渡過,接觸到的都是酒店裏的人,逛街的時間比較少,而街上的人都把我們當作日本人。

其四。從不同的導遊口中聽到,利比亞和突尼西亞的羅馬/拜占庭古城靠非洲奴隸建成,他們說:"Slaves from Africa",彷彿自己不是非洲人,讓我有點驚訝。

可能我並不完全理解他們話中的含意,不過他們的樣貌也確實不似寬鼻子、厚嘴唇、皮膚黝黑的非洲人。當地人多是高鼻深目的阿拉伯人模樣,膚色較淺,有些更白皙得像白人一般。書上說他們本是隨伊斯蘭教的傳播而來的阿拉伯人後裔,而兩國引以為榮的腓尼基文化、羅馬文化也確實是源自中東、歐洲,但是他們已世代居於非洲,口氣卻像自己不是非洲人一般,總是有點奇怪。

其五。因為利比亞政府嚴控電訊,所以國際手機漫遊一律不通。這年頭,1010的網絡加上3G手機而仍然不能國際漫遊的情況真是絕無僅有,不過這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找我的電話也是絕無僅有。哈哈。

其六。這次統共去了五個Unesco文化遺產:利比亞的Leptis Magna和Sabratha,突尼西亞的Kairouan、El Djem和Carthage。我們在利比亞的兩個文化遺產每個都花了三個鐘頭以上慢慢遊覽,早上、晴天、太陽、新鮮空氣、海邊、小黃花、青草地、古跡,好愉快。

5.2.08

當情愛發生時

當情愛發生
那神奇的時刻
暗藍暮色中街燈溫暖的光芒
煦日晴空下一注帶草香的涼風
旅人途中望眼欲穿的終站
在荒原上奔跑的少年聽到的呼喚
心房悸動
腦海渾沌
有大事發生
小宇宙失去平衡
滲進幸福的預感
難以抗拒一頭栽進去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