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08

不朽

DSC00784

上圖的碑文清楚説明何謂"日久失修"。以前的香港政府在碑文裏寫上"不朽"二字,今天的香港政府根本懶得理會它失修到甚麼程度。在網上可以找到它破損較少時的照片,好像這幀

陶傑曾讚賞這篇碑文精準、莊重,原文在此。為免日後找不到這文章,故抄錄如下:

碑文欣賞 (陶傑)

去中環大會堂,有沒有留意過花園的兩扇銅門?
十字形的鏤空花紋,鑲一對雙龍銅雕,最有趣的是兩條龍頭頂上的,不是一顆寶珠,而是皇冠。
雙龍戲珠的造型,不管畫出來多麼活潑,由於叫人聯想 到紫禁城,隱隱然暴戾與森嚴。珠子換成皇冠,鑲接上大西洋那一頭,戰火之後新登基的是一個面容清麗的女皇,這頂皇冠,倒顯得端莊嫵媚。如此,那兩條龍張開嘴巴,不像要吃人,卻像在微笑。
這兩扇門,是為了紀念日本佔領香港期間而死亡的英軍,有中英對照的兩段文字註明。英文固然通暢,令人起敬的是中文:「此銅門為紀念香港義勇軍在戰時保土殉職及於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不幸身故者而建。鐫此以垂不朽,香港政府謹識。」
同是政府公文,只有五十個字,三個標點。除了講清楚一件事情,還顧及到用字、行文、語境之得體,「保土殉職」是陣亡的軍人,「不幸身故」則屬另案,可能是被俘或受傷,層次清楚。但同樣因為戰爭而死亡,同為香港歷史的一部份。「鐫此以垂不朽」,這六個字何其肅雅,香港今日還有人會寫麼?「不朽」,就是Immortality,不可隨便亂用,只能用於莊嚴貴重的場地,給予最高的敬意。還有一個「鐫」字,意思就是刻,兩字仍有細微的分別:鐫的是金屬,刻的是石頭或木頭,這是一道銅門,所以叫做鐫了,不叫「刻」。
凡紀念銘文,篇幅講求精靈,文字浪費不起。那時的香港政府不僅有常識,還有知識,連落款也乾淨利落,只有「香港政府」四個字,讀來鏗鏘,如果加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海外附屬領土」一串廢話,就會像一個嚕哩嚕囌的老人。因此政府的名字,宜短不宜長,像「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已經有十四個字。
五十多年前的香港政府,有沒有幾個文采師爺,無關緊要,佳好的文字,顯示識見和內涵。「香港政府謹識」六字,莊重如有千鈞。許多人說今天香港的中文低落,其實說的是錯別字寫多了,形容詞用少了,作文不懂得音色字義的排比。今天的中文低落,不是不會讀一個「鐫」,而是不曉得「鐫」和「刻」的分別,而是再也沒有了一份Sophistication,如果說語文是民族的靈魂,一通公文,觀今賞昔,也不必說是民族靈魂的墮落,只不過是不再時興。

陶傑的文章我是在拍攝上圖以後才讀到的。至於那銅門,我早已覺得它們漂亮。下圖攝於2005年。

DSC00063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