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08

漢城(續)

IMG_0167

四天之內我們去了這些地方,做了這些事:

  • 乘搭機場鐵路A'Rex
  • 看"Jump" ("大長Jump")
  • 逛東大門夜市,在大牌檔吃東西
  • 乘纜車上南山,眺望N Seoul Tower
  • 逛明洞,買化妝品、護膚品、手信
  • 遊漢城國立博物館
  • 逛Coex Mall
  • 遊水原華城
  • 逛Outlet
  • 逛仁寺洞

漢城的天氣出乎意料地好,晴朗、溫暖。因為天氣預報說氣溫是十一度至二十多度,我們帶了一些厚衣服,後來當然都用不上了。

除了天氣,教人驚訝的事還有不少。其一是物價較預期為高。我們以為南韓消費水平低,每人只帶了約值一千八百港元的韓元。可是喝一杯咖啡就要約四千韓元(三十多港元),在便利店買一瓶五百毫升的飲料要一千韓元(約八港元),最便宜的地鐵單程票也要一千韓元,都是始料不及地貴。晚上在東大門逛,想到大牌檔吃辣年糕和喝啤酒,店家竟然說不點小菜就不賣酒給我們,而一個小菜要上萬韓元;後來找到一家肯招呼我們的,年糕和啤酒共要六千韓元,而且不算好吃(基本上我不明白為何要光顧這些大牌檔,它們又髒又貴座位又不舒服,除了所謂風味,對我實在完全沒有吸引力)。姬莉斯戲謔地說:生活逼人。貴得我們改喝罐裝咖啡,幾乎都不肯上咖啡店。

姬莉斯帶我去逛一個outlet集中地,但那些衣服的售價卻會教人懷疑自己對outlet這字的理解是否錯了。牌子不見經傳(不過可能是本土名牌)的衣服每每索價以數十萬韓元計,就是打了三折仍然覺得物非所值。唉,我們只好退到附近小公園的木椅上休息,喝的是一罐又一罐便利店買來的飲品,繼續慨嘆生活逼人。不過老實說這樣子休息卻是又舒適又便宜。

除了物價,另一樣教人驚訝的是漢字和普通話的流行程度。以前到韓國幾乎所有路標都只有韓文,教人寸步難行,想起就氣餒(我最近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逛街,看着阿拉伯文路牌時也是這樣的感覺)。上一次來漢城時地鐵已有英文站名,在束草的大路牌更有繁簡漢字。這次看到幾乎所有地鐵站都有漢字站名(除了少數如Seoul驛),而當地播放的電視劇在片頭更以韓文和漢字介紹演員名字(我想這樣遠勝於中文媒體胡亂翻譯他們的名字)。在多遊客光顧的商店/攤檔,普通話幾乎都通行,不然講英文也可以。然而話雖如此,語言不通的情況仍然存在。好像我們在金浦機場從機鐵轉乘地鐵,就無論怎麼逼迫自動售票機都買不到地鐵車票,最後我們憑放在售票機下用途不明的白色車票,竟然可以進入地鐵站。我讓姬莉斯猜白色車票上那幾個大字是甚麼意思,她說就是"霸王車"三個字,笑死我。忐忑不安地搭到目的地,那白色車票竟然又讓我們出站,難不成換乘是免費的?至今仍不明所以。最後一晚我們研究車站的貯物櫃怎麼用,滿滿是韓文的指示,六種用法,我們卻一個字都看不懂。後來找到一則日文的解釋,也只是介紹了第一種用法,運作這麼複雜,對遊客也不友善,我們當然只好放棄。

我們住的地方叫Western Co-Op Residence,在東大門市場附近,交通算得上方便,設施也還可以,對於我這種背包旅遊常客來說相當OK,不過對於住慣有door-to-door 房車接送的豪華酒店的某君就有點委屈了(笑)。星期天晚上我們回到房間,發現沒有人整理牀舖,但毛巾卻換了、垃圾也清理了,姬小姐打電話質問前台,答覆竟是該店星期天不整理牀舖,但又說沒有宗教原因,教人既光火,又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

其實我們以前都遊過漢城,所以基本上只是隨便逛逛。較為特別的節目是看"Jump" 和遊水原華城。

幾年前"Jump"在香港演出時我買不到票,所以一直都記着若到韓國一定要看。結果表演真的很好看,熱鬧生鬼又不太長,我們坐的位置不錯,看得很滿意。美中不足之處是表演前我們在劇場對街一家大字寫着bibimbap的餐館吃晚飯,我們點的不是石頭飯,送上來的卻是石頭飯,店家欺我們語言不通,我們當然不會就範,面如玄檀地把食物打回頭。然後更發覺賬單上的收費原來也是較貴的石頭飯的,姬小姐於是大發神威和服務員理論,騰騰的殺氣跨越語言,本來就理虧的服務員立刻投降。

至於水原,我們去那裏是因為水原華城是世界文化遺產。當我們看到當地容許遊人隨便坐到木建的亭台裏,有些孩子還在吃雪糕,就覺得南大門被燒了也不足為奇。那尋花問柳亭(其實叫訪花隨柳亭)在照片上看挺漂亮,實物卻並不特出。

在水原的街上逛,經過一家樂器店,櫥窗裏擺着的竟然是姬莉斯正在找的樂譜,可惜商店關了門,遇上了也買不到。只是這麼巧大概也可當作是奇遇吧。

No comments: